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8的文章

20180425卜繁裕的百味人生(38)天生我才

20180425 卜繁裕的百味人生 (38) 天生我才 ~~ 看淡世間炎涼,戲品人蔘百味 ~~ 初中一年級開學第一天,同學就傳說,班上有兩個同學美術超強。一個是個子小小、經常代表京城國小參加美術競賽的駱禾林,另一位則是體格結實、來自鄉林國小的邱冰。第一堂美術課,老師要同學們自由繪畫,一個簡單的題目,讓班上每個人的程度現形,也證實了傳言 : 這兩人果然是班上美術天分最高的兩人。班導決定把班上壁報布置工作交給他們負責。 雖然, 駱 禾林與邱冰都是在小學時候就被老師發現美術天賦。但,倆人學習歷程卻很不同。 邱爸爸在邱冰讀國小的時後決定離船上岸,從漁村搬進城郊。不再討海,但又沒有一技之長的邱爸爸,仗著體力好,在港口當卸貨工人,每天領日薪。而駱禾林成長在商人家庭,家裡經營快餐店、開旅社,家境相對優渥。 想當然耳,因為家庭背景的不同,邱冰的童年過得自由自在。但,也因為過度的自在,讓邱冰缺乏適當管束和引導,以致對學校課業缺乏興趣,國小六年的成績都在班上的中後段一路起伏。而駱禾林,因為展現出藝術天分,讓駱媽媽早早就為他安排校外的美術課程,讓駱禾林的天賦得以進一步發揮。 雖然邱冰和駱禾林被班導賦予重任,但邱冰對畫壁報這種事情實在興趣缺缺,看著同學們在窗外打籃球,自己卻得和駱禾林關在教室畫圖,邱冰心中忍不住有氣,他站起身,說 :「我要去打球。」一個人跑走了。 教室剩下 駱禾林一人,他孤單的在海報紙上打底稿,一人擔起全部的工作。二年級、三年級,駱禾林仍是班上美術大將,一路在班際、校際競賽中獲得佳績。而邱冰,雖然仍展現繪畫天分,但因為在學業上持續落隊,讓他對課業學習越來越缺少動力。老師上課時,邱冰總是百般無聊在課本上塗鴉。 從沒上過才藝班的邱冰,無師自通,用鉛筆畫出水墨感的山水國畫,用原子筆勾勒靜物素描。下課時,同學無意見到,忍不住驚呼。 「你太強了。」 但,這種讚美,只在非正式管道流傳。同學與老師都知道,代表班上參加比賽的潛規則–「品學兼優」。而離書本越來越遠,著迷於「自由搏擊」的邱冰,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跟美術比賽絕緣。 驪歌響起, 駱禾林考上高中、接著就讀藝術大學、之後出國深造。距離初中畢業的 15 年後,駱禾林回到台灣,成為小有名氣的藝術工作者。邱冰, 初 中畢業後,跟著父親在貨輪碼頭謀生,紮起馬尾的一頭長髮、結實的腹肌、厚實的背肌、還有

20180407卜繁裕的百味人生(36)家財萬貫

20180407卜繁裕的百味人生(36)家財萬貫 ~~看淡世間炎涼,戲品人蔘百味~~ 「東方有一海上仙山,仙山南方,平原廣闊,花木扶疏。想攀上仙山,得先越過黑龍的背脊。但九死一生啊。」港邊瞎眼乞丐,反覆說著神話故事。硬頸的勇士們信了傳說,搭上簡陋小船揚帆出海,從此一去不回。 幸運騎上黑龍,平安登岸的人,找到了傳說中的寶地,幾代生聚繁衍,原本的小農戶成了人煙聚集的聚落。因為當地童家子孫眾多,於是外地人便以童家庄稱呼當地。百年後,童家庄成了當地方圓百里的主要市集。而早期前來拓荒的童家、江家則成了當地的地主望族。 一代接著一代,童家、江家,為了眾多田產而召募了許多佃農耕種。春去冬來,物換星移。這一年,皇軍來了,人們剪去辮子,學起50音。江家夜觀天象,發現紫氣東來,率先帶領村莊人民前往迎接。因為看準了這個東風局,童家庄一地成了皇軍重要發展地區,而江家也成了新一代的地方重要仕紳。 半世紀過去,皇軍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,成為地區強權。為了持續維持軍事強權,皇軍不但要求人民納稅,更要求全民奔赴戰場。 「不然,找佃農頂替吧,」江祖收到了皇軍的徵兵通知,要自己的大兒子江恭入伍當兵。帳房先生建議出點錢,從佃農裡挑一個差不多年紀的去頂替。 江組想了想,覺得自己可是地方大老,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有傷格調品味,便忍痛讓妻少子幼的兒子上了戰場。隨著戰事吃緊,江組全家的心每天都被懸得高高,深怕收到官府的通知書。然而,通知還是來了。 這天,與江阿恭一起被徵召入伍的同村子弟阿毛來到江家大宅拜訪,阿毛慎重打開背包,拿出一個小簡陋的小木盒。「這是阿恭留下的東西,我為您從南洋揹回來。」江組打開盒蓋,裡頭是一節焦枯黑褐色的一截手指,外頭捲著印著江恭二字的名牌布。江組慎重葬下兒子的遺體,同時讓無處可去的阿毛留下來,一起務農重建家園。 皇軍,離開了。 江組記取祖先經驗,敲鑼打鼓恭迎新主人。他滿心以為,喪子之痛將隨皇軍離開隨風而逝,繼而迎接青天白日新時代。然而,新主人新政推出,卻讓江組大失所望。 「為落實租稅公平,即日起耕地租金不得高於25.8%」、「為落實土地正義,即日起,地主須主動將佃戶承租土地以公告地價售予當時耕種之佃戶。」新主人連續幾項德政宣布,平原子民們歡聲雷動。但,對江家、童家等仕紳來說那可猶如剮肉削骨。 江家祖業一夜之間只剩下零頭。江組滿心憂憤,夜夜難眠,冬夜裡受了風寒竟一病不